English

谭嗣同暨戊戌维新学术研讨会综述

1998-11-20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在近代中国启蒙思想家谭嗣同为改革殉难100周年之际,由湖南省政协、长沙市政府和湖南省谭嗣同研究会等单位主办的谭嗣同暨戊戌维新国际学术研讨会近日在谭嗣同的家乡浏阳市举行。来自美国、日本、中国内地和台湾等地区的专家学者120余人参加了会议,与会学者围绕谭嗣同和戊戌维新这一主题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现择要介绍于下:

关于谭嗣同《仁学》的研究。有的学者指出,《仁学》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优秀的思想遗产,特别是继承了黄宗羲、王夫之等早期启蒙学者的哲学思想和改革思想,同时又吸收了近代西方的多种学说,尤其是自由、平等以及天赋人权的思想。也有人认为,《仁学》的思想来源主要是先秦儒学和墨学。学术界普遍认为,架构在“仁”、“通”、“以太”等概念基础上的《仁学》思想庞杂,内涵丰富。在此次会上,有的学者指出,《仁学》表明谭嗣同意欲创造一种新道论。他力求从中国近代化的世俗追求中探寻一种永恒的普遍的形上之道,在试图结合中学与西学、传统与现代的基础上,构造一种新的道论体系。

关于谭嗣同与其他维新人士的交往及思想比较研究。有的学者指出,谭、梁(启超)交谊促进了变法维新思想的发展,对晚清思想界产生了重大影响。梁对谭的赞扬使谭激进的民主思想得以广泛传播,架起大批青年志士从爱国走向革命的桥梁。有的学者在比较了谭、严(复)的理想社会模式后认为,二者的不同在于谭偏重于墨家,严则受西学影响更大。谭主张通过政治斗争来实现社会改造,严则主张先进行思想启蒙,逐步迈入理想社会。有的学者对《仁学》和《大同书》的旨趣与依据作了比较,认为二者并非同一体系。不少学者认为,康、梁、严、谭等维新志士的旨趣基本相同,只是风格各异,但并不存在泾渭分明的左、中、右三个类别。

关于谭嗣同的历史定位。有的学者认为,谭在政治思想上表现出的由缓进到激进的转变,过度焦虑日益加深的外患是转变的思想基础,而应诏入军机则是契机。有的学者认为,谭一生为士大夫的传统功名抱负所累,应属于从传统士人向现代知识分子过渡期人物。有的学者认为可从三个层面来确认谭的历史地位:从其政治行为层面看,谭是戊戌维新的中心人物之一,更是一位卓励敢死的斗士;从其政治思想层面看,谭主张反满,已超越了维新改良的范畴,从而具有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从文化启蒙层面看,谭宣传的启蒙思想既是为了救亡图存,又是为了谋求中国的近代化。还有学者高度肯定了谭的思想行动对后来的革命派和革新人士的启迪作用。

关于戊戌维新运动。学术界一般认为,在戊戌维新时期,湖南是全国最富朝气的一省。在此次会上,有的学者对湖南的维新运动进行了深入探讨,指出湖南是当时全国各省中主要省政领导支持维新变法的唯一省份,他们的倡导和支持是湖南维新运动迅速兴起并走向高潮的一个关键;而社会各阶层表现出的强烈要求救亡、变法的士风民气则是湖南维新运动比较顺利地推行的基础;维新运动期间,湖南“人才济济,极一时之盛”也使各项新政的推行成为可能。此外,与会学者还对戊戌维新的失败原因、“素王改制”的学术源流、维新派的科学思想、维新时期的心学思潮等问题进行了新的探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